第十四回 制流言皇帝圖治 逐良臣公主弄權 (2)
關燈
小
中
大
下來。這時,就見三人向大門臺階上跨了數步,宋璟說道:“好了,就是你們了,報上你的名號。”
“下官張儉,被授給事中。”
“下官賈長福,被授員外同正。”
“下官丘立德,被授檢校。”
“好了,說說你們來圍吏部的原因。”
張儉說道:“我們聽說吏部有意廢了我們這幫人的官職。宋尚書,我們現在雖多未有實職,也是經過皇帝親手簽署、吏部擬註授任,是國家正規的官吏,怎麽能輕易廢之呢?”
這個賈長福此前大約為市肆之人,其出言不遜,罵道:“對呀,為了得到這個官職,我當時托了多少人,花了多少錢,怎麽說沒就沒了?宋尚書,先皇是當今聖上的哥哥,先皇辦的事兒,當今聖上應該認賬。你們若不認賬,我就死給你們看。我告訴你,你們收了我的錢,就該替我辦事,若不讓當官,你們要把錢退給我。”
宋璟遇到此等不講理的主兒,無異是秀才遇到了兵,他有些啼笑皆非,問道:“當時誰收了你的錢,你就找誰要去。在這裏胡攪蠻纏,是何道理?”
賈長福瞪起大眼,罵道:“你這個狗官,想賴賬啊?朝廷花了我們的錢,那時候明碼標價,其他的花費不算,僅官位就花了三十萬錢,若不讓當官,就該還錢。”下面的人很有同感,又在那裏嚷嚷起來。
丘立德看起來還是一位有智識之人,他止住賈長福,然後向下面一揮手,向宋璟說道:“宋尚書,這位賈兄說的話雖糙了一些,畢竟是理兒。下官以為,新君剛剛即位,正是用人的時候,吏部選擇這個時機,不分青紅皂白一刀砍下,確實很不妥當。宋尚書,請問這是聖上的意思嗎?”
宋璟當著大庭廣眾,無法說廢除“斜封官”是皇帝的意思,他在那裏躊躇未答,底下人皆認為這是吏部的意思,那麽宋璟作為吏部尚書,絕對是罪魁禍首,於是,辱罵聲浪再起。
局面為此又僵持了起來。
崔日用是時兼知雍州長史,李成器雖為雍州刺史,只是掛了個名兒,雍州的具體細務皆由崔日用主之。崔日用得知數千名“斜封官”圍了吏部衙門,心裏十分著急。是時京城治安由雍州府負責,這數千人萬一鬧騰起來,或者順勢砸了吏部衙門,雍州府若處置不當,即為崔日用之罪。
京城禁兵雖多,然不歸雍州府調遣,崔日用的手頭上僅有數十名衙役,面對數千人,那是無濟於事的。崔日用得聞此訊息後,心中明白要想今日不出事兒,非出兵彈壓不可。他三步並成二步,疾步來到兵部衙門前,要求面見兵部尚書郭元振。
郭元振威名播於海內,儼然一代名帥,其相貌生得甚是俊朗,正坐在案前拈筆批閱文書,長髯飄飄,宛如一位飽學名儒在那裏升座授徒。聞聽崔日用來訪,他連身子都沒動,低頭問道:“崔大人此來,有何要事?”
崔日用畢竟身兼同中書門下三品,即為宰相職,郭元振按理應該出門迎接。他如此大模大樣,崔日用心裏有氣,就自顧自到一側的長椅上坐定。不過他畢竟忌憚郭元振的威名和皇帝的淵源,就語調平和地將吏部的事兒說了一遍,並提出調三千兵士去彈壓。
郭元振聽罷,側頭說道:“你就在兵部,當知朝廷規制。你調兵不是小數,應當由皇上下敕才對。”
崔日用道:“是呀,所以想請郭尚書轉呈聖上才是。”
郭元振嘿嘿一笑,說道:“你這樣一來一去,弄不好那幫人早把吏部衙門拆了。你再去彈壓,又有什麽用?”
“依郭尚書的意思,此事應該怎麽辦?”
“哼,這幫該死的‘斜封官’,竟然如此猖狂,實在是自己找打。這樣吧,我先調給你四千人,你先把他們彈壓下去再說。我這就進宮,向聖上討要調兵敕書。”
崔日用沒想到郭元振竟然如此幹脆利落,他不待皇帝敕書下來就發兵,真是有天大的膽子。他喜出望外,起身拱手道:“郭尚書果斷明快,真是救難於危急關頭,我謝謝郭尚書了。”
“罷了,別廢話了。我就近為你調兵,這樣就可來得快一些。”
郭元振就近從各軍中調來四千人,他們從四方向吏部衙門匯集,很快將那幫人團團圍住。是時,宋璟除了遭受辱罵之外,身上還挨了不少拳頭,已然被圍在圈內脫身不開。葛福順帶領一千餘名萬騎兵士從北面卷地而來,最先來到吏部門前。他看到宋璟在那裏受辱,心中的怒火“騰”地燃起,當即大罵道:“奶奶的,愈發蹬鼻子上臉了。都是一幫什麽玩意兒,竟然敢圍毆朝廷大員!左右,只要不弄出人命,給我使勁打!”
這幫萬騎兵士皆手執大棒,一個個如狼似虎地闖入人群,掄起大棒驅散人群。其他各軍的兵士看到萬騎兵士在這裏示範,他們也不用招呼,從各個方向殺入人群,就聽人群中皮開肉綻的悶響此起彼伏。
葛福順帶領一幫人解救出宋璟,崔日用這時也來到門前,他著急地說道:“葛將軍,將人群驅散即可,如此大棒擊打,豈不是要釀出大事嗎?”
葛福順一攤雙手,說道:“如此局面,如何呼喚他們?只盼這幫家夥趕快逃跑,就可少些皮肉之苦。二位大人,不妨事的,我事先囑他們不可弄出人命。”
宋璟嘆道:“就是不出人命,此事也不小啊。葛將軍,你還是要誡約手下不要再打了。”
葛福順還算聽話,急忙把身邊人全部派出去,讓他們逐個傳令,不許再打。
吏部門前於是血流滿地,哀號響徹,甚為淒慘。
如此大事兒很快傳遍全城。
李隆基入主東宮,舉家遷入宮內,身邊就多了許多太監和宮女服侍。這樣,李隆基除了擁有一套東宮幕僚以外,內侍省在東宮也安排了一系列內侍官職,宮闈丞高力士成為東宮太監之首。
高力士是年三十五歲,生得寬額方臉,膚色白皙,身長六尺五寸,是一個模樣俊逸的美男子。他為嶺南人,年少時被閹送入宮中,因其性格謹密,且記憶甚好,語出清晰高朗,實為宮中口傳詔敕的第一人,由此引起了則天皇後的註意,如今積功被授此職位。
高力士匆匆從內宮趕往東宮,他剛剛得知了吏部門前發生的事兒,所以想最快時間說知給李隆基。
李隆基默默聽完了事件的詳細過程,然後問道:“此事確實嗎?崔日用怎可如此莽撞,這不是替聖上添亂嗎?”
“此事確實無疑。小人當時正在太極殿,正好看到郭尚書匆匆來去,後來吏部門前大亂,又有人找聖上。此事兒太極殿值日典引知之甚詳,也正是他悄悄說與小人的。”
“嗯,崔日用這會兒正在忙亂,無法脫身,你去把劉幽求傳來。”
高力士躬身退下,急忙去找劉幽求。
李隆基獨自在殿內踱步,他覺得此事來得太突然,事先絕無先兆,數千人倏忽之間就一下子集於吏部門前,絕對不是這些人自發地前往。
那麽其中肯定會有人暗中策劃,若果然如此,這些暗中策劃者的道行不淺,其事先保密甚好,事情發動迅速,讓宋璟他們措手不及。
明面上來看,這些“斜封官”到吏部鬧事是為保住自己的官位,然如此大的舉動在朝廷欲整飭吏治的當頭發動,那麽其背後的意思就不同一般了。李隆基隱約想到,若此事件背後果然有主使人,其目的應該是指向姚崇他們革除積弊的措施。
劉幽求很快來到,李隆基問道:“吏部的事兒,你都知道了?”
劉幽求比高力士所知更多,對此後吏部門前的流血過程知之甚詳,他扼要向李隆基說了一遍,然後說道:“崔日用平時也是一個謹細的人兒,此次處置手段甚是粗糙。唉,如此把事情鬧大,恐怕於事無補。”
“這一次又是葛福順帶領的萬騎充當了打手?哼,京城之人肯定對萬騎的厭惡又加深了一層。”
“是呀,萬騎之人自恃立了大功,這一段時間在市肆中常常橫暴無法,京城之人怨氣很大。”
“我剛才在想,這些‘斜封官’公然聚眾鬧事,其背後應該有主使之人。這些‘斜封官’想保住官位不假,然主使之人的目的應該不會如此簡單。劉兄,你想過此事嗎?”
劉幽求冷笑一聲,說道:“我想過了。這些‘斜封官’當初的受托之人大多被誅,他們懼怕禍連自己,誰敢有如此大的膽子公然鬧事?然其中一些人認為至今還有倚靠之人,我說白了,此人正是太平公主。我難定太平公主是否為主使之人,然鬧事之人倚其勢,可以斷定。”
劉幽求想了一下,又說道:“若太平公主為主使之人,也是有跡可尋的。前一段,京城流言紛紛,說殿下不當立為太子,我們知道,她心中不願意立殿下為太子,因以流言妄圖改立;這一次成為主使,那麽就是不願意韋公和姚仆射他們改革弊政。當然,‘斜封官’因此不廢,她也就保住了那批自己人。”
“劉兄,此事已出,估計父皇肯定會大傷腦筋。唉,廢掉‘斜封官’為遲早之事,姚宋他們有點操之過急了。”
“殿下說得不錯,這幫人雖受了些皮肉之苦,然萬騎加入之後流血滿地,京城之人肯定會對他們多了同情,轉責萬騎棒殺橫蠻。唉,如此看來,這個流血場面對‘斜封官’而言成了好事。”
李隆基沈默不語。
劉幽求說道:“殿下,我以為你在這些事兒面前須保持沈默。我這段時間一直在想,殿下現在雖為太子,畢竟勢單力薄,不可妄動。譬如太平公主現在既有聖上親愛,又在朝中有許多人脈及耳目,殿下不宜與之正面沖突,須靜默蓄勢。”
李隆基微笑了一下,說道:“我知道。我現在手中什麽都沒有,怎敢妄自說話呢?就說我這太子之位,若非大哥以死相拒,傾心相讓,我怎能癡心妄想呢?”
劉幽求憂心說道:“下一步,就看聖上如何定性此事了,萬一為平京城之人怨憤,我有一個憂心,弄不好崔日用要成替罪之人。”
李隆基道:“不錯,此事十有八九。”
高力士這時走進門來,躬身稟道:“殿下,聖上有旨,著殿下速入太極殿議事。”
李旦得知“斜封官”大鬧吏部,又準了郭元振之請同意調兵,不想後來釀成流血事件,心裏就有些焦慮,遂派人傳韋安石入宮議事。
細究李旦的一生,此人在夾縫裏生存,練就了謹小慎微的性子,外人常說他生性恬淡,其實為恭維之言。他之所以如此,實在是迫於局勢,不得不為。一個人長期如此,心裏確實非常安靜,也就不想為事所累。今日吏部門前演變成流血事件,他心裏馬上有預感,覺得麻煩事兒要來了。
韋安石入殿後,李旦讓他坐在一側,然後說道:“韋公,瞧這事兒鬧的。廢除‘斜封官’的詔敕尚未發出,這幫人從何處得來訊息?他們又何從倏忽聚在一起鬧事?”
韋安石道:“他們今日聚會,事前毫無先兆,微臣實在不知他們從何處得來訊息。不過此事曾在朝堂上議論過數回,朝臣出外肯定說過此事,因此外洩。”
“唉,這些事兒實在無法追究。韋公,如今事兒鬧大了,你說說,此事如何收場?”
韋安石道:“陛下,眼前沒有其他路可走,只有一條路走到底。他們鬧事,無非想保住官位。然這幫人花錢當官,個人又無理政能力,這數千人虛占官位,白拿俸米,若不廢之,那麽諸多厘改弊政的措施就無法推行。”
“我剛才在想,這些‘斜封官’人員駁雜,多數人又與朝中官吏有錯綜覆雜的關系。他們這一次被打流血,肯定博得了不少同情。若斷然廢之,會不會鬧出更大的事兒呢?”
韋安石觀察到李旦有些退縮之意,心裏有些著急,急聲道:“陛下,此事萬萬不可。厘改弊政現在正是緊要關頭,若一事退縮則全盤皆輸。多年弊政,百姓深受荼毒,正在翹首以盼厘改之,若顧了這數千人的事兒,就失去民心,今後再說厘改弊政,也就無從說起了。”
李旦到了這個時候,絕對開始遲疑起來,他期期艾艾說道:“如此,就把太平公主與太子叫過來,我們一同再議議吧。”
黃門官去叫人的時候,韋安石對李旦過於信任太平公主感到不滿,因諫道:“陛下,微臣以為太平公主不宜過問朝政太多。太宗皇帝當時,向來不許外戚與閹宦插手朝政,更不許女兒涉權。經歷了這麽多年的朝中風雲,我朝實應該接受此前教訓。陛下,太子已然即位,他斷然誅逆擁立陛下,實有相當的智識與謀斷,願陛下親之信之,可以與其商議大政。”
李旦聽到此話,想起了此前太平公主告誡自己的事項,頓心生警覺,說道:“公主能識大體,又善謀斷,母後當日曾經多次讚許她。我這次能登禦座,多賴公主擁立之功。我向她討些主意,那是無妨的。”
“陛下可能不知,太平公主近來極力安插朝臣,其公主府宛如一個小朝廷。她若單純向陛下進些忠良之言,那是無妨的;然她如此做,顯有外心,陛下不可不防。”
李旦有些惱火,斥道:“韋公,知道‘疏不間親’這句話嗎?我敬你重你,然你也不可太過。”
“微臣以為,君主應以國家大政為總綱,親戚之義則為小節,所謂的‘疏不間親’,若親戚之情妨礙國家大政,應該疏之。”
李旦看到韋安石在這裏強項不已,心中更惱,說道:“韋公,想不到你果然替三郎說話。看來公主說得對,你們這班昔日相王府屬是不是現在傾心三郎,開始疏離我了?”
這句話說得韋安石如五雷轟頂,急忙起身拜道:“微臣不敢。其實陛下這樣說,已然墜入太平公主的計策之中。陛下為國君,太子為儲君,實為一體,又如何有區別呢?且太子有大功於社稷,其仁明孝友,天下所稱。願陛下勿信讒言,不敢有惑。”言訖,伏倒在地向李旦叩首不已。
李旦心中惱火更甚,本想再斥幾句,但聽到黃門官喊聲,知道公主已到殿前,遂憤憤地說道:“罷了,你起來吧,我知道你的意思。”
韋安石再叩首,然後起身,太平公主恰在此時踏入殿內。她看到這對君臣神情有異,笑問道:“皇兄、韋公,你們在說什麽鄭重事兒?緣何一臉嚴肅?”
李旦不願多說,答道:“我們正說吏部門前的那檔子事兒。叫你和三郎過來,正是就此事再商議一回。”
太平公主施施然坐下,悠悠說道:“臣妹也聽說此事了。然這幫人中也有我辦的事兒,所謂瓜田李下,我還是選擇回避吧。”其說話的當兒,李隆基也踏入殿內。
李旦道:“妹子怎能說出這等話來?我若以為你有私心,還用叫你來嗎?三郎,你也坐下吧。我們一同商議一下,如何處置這次事件。”
太平公主道:“皇兄,我以為朝廷廢除‘斜封官’沒錯。這麽一大幫子人無才無德,僅花點錢就成了官人,如何取信於天下呢?我當初也幫他們辦了些事兒,然當時大家都在辦,我若不辦,他們再托別人一樣能成。呵呵,我無非想多得些錢而已。現在要厘革舊弊,我絕對讚成,我就是把錢再退還給他們,也不容許他們成為朝廷的絆腳石。”
李隆基和韋安石明白,太平公主現在是撇清自己,李旦卻大喜道:“對呀,就該這樣。韋公你瞧,我的妹子非不明事理之人。”
太平公主側頭笑道:“三郎新任太子,又素有急智,你以為應該如何處理眼前這件突發事件呢?”
李隆基入殿後一直沒有吭聲,他現在謹守太子本分,不敢動輒表達自己的意見。現在姑姑來問,他又不能不答。他稍微遲疑了一下,然後小心說道:“如何處置這件事兒,當由父皇和姑姑定之,那是不會錯的。”
太平公主笑道:“你又耍聰明了不是?你繞來繞去,又把事兒推到皇兄和我的身上了。哈哈,你昔日為小兒郎時,可以如此油嘴,現在當了太子,再如覆往是,那是不成的。”
李旦說道:“對呀,三郎,說說你的想法。”
李隆基衡量眼前三人的心中想法,姑姑口中說支持,心中肯定反對;韋安石由於主持厘革,當日極力廢除‘斜封官’現在定然堅持;唯父皇心中所想,他實難把握。看到姑姑如此咄咄逼人,又看到韋安石那熱切的眼神,遂斟酌道:“姑姑說得對,這些‘斜封官’危害太大,須斷然廢之。然亂象太久,姚仆射他們想用猛藥攻之,如此就稍嫌急促一些,應該有些穩妥之法。”此言一出,韋安石眼神裏頓現失望之色。
太平公主心中暗道,這個小子什麽時候又學會了推搪之法?他說的話左右兼顧,實在圓滑無比,讓人抓不住毛病,就暗裏狠罵了一句,接口道:“三郎說得對,此事兒應該辦,然失於急促就變了樣兒。譬如那個崔日用,你調兵維持秩序即可,或者將他們驅散了事,何至於大棒橫飛,釀成流血事件,這不是給皇兄添亂嗎?”
韋安石聽到此話,心道狐貍最終還是露出尾巴,太平公主的實在心思由此彰顯無餘。她心思如此,那麽她在事件過程中,是否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呢?
李旦說道:“對呀,這個崔日用平時還算穩妥,這一次怎麽如此毛糙?也罷,就從大家議,廢‘斜封官’之事先放一放再說吧。”
韋安石臉現失望之色,他知道,自己這一幫人近來熱血沸騰,渴求厘革舊弊再現新氣象的努力算是打了水漂,朝政也許很快會恢覆舊狀。
後一日,針對該事件的奏章如雪片兒似的上奏過來,其中多敘說姚宋等人處政不妥,崔日用對事件處置不當。岑羲的奏章單彈崔日用,其中除了攻擊崔日用釀成流血事件應負主責外,還把崔日用的老賬翻出來,其中寫道:“日用傾側,向附武三思,非忠臣;再附宗楚客,然賣友邀功,非義士。”
李旦接到這些奏章,又把太平公主喚入宮中談論數回,這一次卻沒有征詢李隆基的意見,即下詔書調整了朝中職位。
罷韋安石中書令,授其為特進(此為文散官正二品銜),另授其為東都留守。
罷崔日用黃門侍郎、雍州長史、同中書門下三品,另授為江州別駕。
如此,韋安石、崔日用因此事件告別京中職位,從此離開京城。韋安石尚有品秩在身,而崔日用從宰輔之身一下子降為五品官員,短時間經歷了冰火兩重天,其心中滋味肯定特異。
太平公主在安插朝臣方面獲得了成功,蕭至忠任中書令,而崔湜一躍升為門下省侍中,再次成為宰相職之人。三省長官中,僅姚崇為尚書左仆射占據一席,太平公主的嫡信之人無疑占了上風。
太平公主在內宮和東宮中安插的耳目實在厲害,韋安石與李旦說的一番話,很快一五一十完整地傳入太平公主耳中。
太平公主大怒,罵道:“這個老不死的,如此不自量力,竟然敢與我作對。哼,真正吃了熊心豹子膽了!”
王師虔是時在側,聞言說道:“公主若實在氣不過,屬下找人去收拾他一番。一個賦閑老兒,真是活得不耐煩了。”
“你想如何收拾他?”
“屬下找人將他的轎子拆了,再將這老兒痛打一番。”
太平公主哂道:“一個賦閑的廢人,值得我們出手嗎?實在是汙了我們的手腳。不過這個老兒在朝中名氣甚大,許多人甚是崇敬之,如此看來,我們不可掉以輕心。這樣吧,你找幾個言官悄悄商議一下,設法找到這個老兒的破綻,好好參他一本,以此煞煞他的威風。”
王師虔躬身答應。
王師虔可能覺得由於沒能及時察覺李隆基起事的端倪,引起公主的不滿,就想將功贖罪好好表現一番。他一面找到幾個親近言官,囑他們瞪大眼睛尋找韋安石的毛病,並及時彈劾;另一方面想起公主那氣惱的神情,自顧自找到十餘人,向他們許以財貨,囑他們尋機襲擊韋安石。
於是在一個傍晚時分,韋安石乘轎回府。行到一拐角僻靜處,薄暮中竄出來十餘人。這幫人先把轎夫等人逼到一側,然後將韋安石從轎中扯出來暴打一番,臨走時又將轎子打得稀爛。
韋府從人將韋安石擡回府中,就見韋安石一身是傷,左胳膊還被打折了。第二日韋安石被打的訊息傳出,人們紛紛痛罵下手者的無恥。
郭元振聞訊,急忙入府探視,並隨帶十名兵丁,將其留在韋府中以為護衛。郭元振威名赫赫,尋常人不敢招惹他,如此出手保護,韋安石大可心安。
李隆基得知韋安石被打,一時想不明白這名正直的老臣到底得罪了何方人士,以致下如此狠手來折辱他。想到韋安石傷愈後就要到洛陽赴任,遂在午後入韋府探視。
韋安石的左胳膊上了夾板,其他的多為皮外傷,休養數日後即可愈合。李隆基關切地看了他的傷情,說道:“這幫人看來未想奪韋公的命,下手還有分寸,骨折之處將養數日,料也無妨。韋公,瞧清楚這幫賊人的面目了嗎?”
韋安石搖搖頭,說道:“人若做此齷齪之事,焉敢以面目示人?”
“這是些什麽人呢?韋公為人正直,人緣甚好,不該如此啊。”
韋安石側頭令其他人退出,室內僅剩下他們二人,然後懇切地說道:“殿下,老臣即日赴東都上任,心裏有一番話,正好說與殿下。至於我挨打之事,終歸是小人伎倆,我們不用管它。”
李隆基坐在韋安石榻側,說道:“韋公一生為朝廷盡力,不料遭此境遇,我心實在不安。”
韋安石道:“殿下,安石一生願傾心為朝廷出力,所以不願攀龍附勢,不願營私結黨,也正因為這樣,我在朝中浮沈動蕩。像我今日這樣,我早就習慣了,不需為之縈懷。”
“不錯,韋公為人正直,上下欽服,人所共望。”
韋安石笑道:“正直?殿下以為人正直就好嗎?我告訴你,聖賢所教人要正直,然某人果然一腔正直,他其實也是脾性缺失之人。世上有一類人實在少之又少,他能洞悉人世間的幽微,心中智謀萬端不失於狡詐,然其心底寬闊能容萬物,有向善之心,這種人應該稱為脾性健全之人。如正直之人與之相比,十足成為一個蠻幹之人。”
李隆基笑道:“原來韋公要教我如何做人。”
韋安石搖頭道:“非也。我說的這類人,我朝至今曾出現過,唯太宗皇帝一人而已。殿下今年二十六,年紀雖輕,將成為第二人。”
韋安石的話十分托大,看來其眼界甚高,除了唐太宗李世民,對其他唐朝皇帝都沒瞧在眼裏。李隆基聞言急忙止之道:“韋公怎能如此說?我才疏智短,如何能與太宗皇帝相比。”
“不妨,我說的皆是心裏話,請殿下容老臣說完。這裏比較隱秘,我們說的話不會傳到外面去。對了,殿下今後在東宮,還是要小心一些,那裏肯定有外人的眼線。”
“韋公如何這樣以為?”
“我這幾日躺在榻上,將諸多事想了數遍。你當知我的人緣,最近並未得罪人。然將我被授外官與挨打聯系在一起來想,我還是得罪了一個重要的人物。說白了,就是你的姑姑太平公主。我那日與聖上在太極殿裏爭執了數句,他受了公主的蠱惑讓我們遠離太子,我當即反駁。我想太平公主得知了這場談話的內容,因此恨我。她是如何得知的呢?估計是聖上身邊人透的信兒。太極殿裏有公主的眼線,東宮也肯定會有。”
李隆基躊躇道:“我知道姑姑的心胸,若說韋公挨打是受其指使,我有些不信。”
“我挨打肯定不是公主指使,當另有他人。殿下,我們扯遠了。老臣剛才想說,殿下實在擁有太宗皇帝的英武睿智,大唐今後唯有在殿下統馭下才能回覆貞觀之風。殿下,老臣即將遠離,如此年齡,今後茍延殘喘而已,我這樣說非是恭維之言,望殿下珍惜此言,好自為之。”
李隆基平時與韋安石這幫相王府屬沒有什麽深交,只不過緣於他們與父親的淵源有些親切之意而已。韋安石現在吐露衷心之言,讓李隆基有些不知所措,遂謝道:“韋公說得不對,我為太子,當佐父皇辦好事才對。”
韋安石搖搖頭,說道:“你我皆知聖上的脾性,他能辦成大事嗎?不能。我與姚崇他們盡心竭力,想恢覆一些新氣象,不料我馬上被逐,什麽也辦不成。殿下,聖上此前不願惹事數度為讓,現在知道為皇帝的好處,肯定不輕易撒手。老臣瞧準了,第一,聖上今後辦不成事兒,因為他不願惹麻煩;第二,他不願輕易失去帝位,然他又不想管那麽多的事兒,怎麽辦呢?他只好倚重太平公主和殿下二人。如今太平公主勢大,聖上要聽公主的多一些。”
李隆基心裏有點震驚,心想姜畢竟還是老的辣,其確實摸準了父皇的心態。
“殿下今後須對太平公主小心在意。老臣說句狠話,若太平公主不除,大唐將永無寧日。她認為能夠控制聖上,所以極不願意殿下為太子,她為了安插親信之人,所以將我們這幫老臣視為眼中釘。老臣相信,太平公主今後定會翻雲覆雨,聖上非為他的對手,今後也許只有殿下能遏制她。”
李隆基不想深入此話題,遂說道:“韋公身上有傷,不宜說話太多。待你將息數日後,我再來請教。”
韋安石一把拉住李隆基之手,懇切地說道:“殿下,你讓老臣將話說完。我說的話若有一句能對殿下有用處,則死亦瞑目。我仕宦多年,深知此起彼伏的道理。殿下如今在朝中尚無根基,應潛伏爪牙,待機而動。以你的眼前之勢,尚無與太平公主叫板的資格,須在退讓之中找尋機會。郭元振、姚崇、宋璟和張說對殿下相當推崇,他們許是能在暗裏助殿下一臂之力。”
韋安石如此吐露心聲,李隆基為之大為感動。他握緊韋安石之手,說道:“韋公如此厚愛隆基,讓我感激涕零。你說的話,我都記下了,相信對我大有益處。”
“如此最好。殿下,則天皇後為固皇位,不惜屠戮功臣宗室和使用酷吏,由此破壞了貞觀以來形成的清明之風;韋皇後當權,又賣官鬻爵、任人唯親、賄賂公行,更將朝中折騰得七葷八素。我始終認為,人心向善為世上主流,如此鬼蜮伎倆斷難長久。殿下前次起事,為何會如此順利?其中最關鍵之處,就在殿下所為符合大勢,合乎人心。太平公主妄圖繼續弄權,為了擴大己身勢力,甚至不惜將崔湜、竇懷貞這樣劣跡斑斑的人推至高位。她這樣做,人們都在瞪大著雙眼瞧著呢,一個人就是能耐再強手段再狠,其能夠逆大勢而動嗎?我看不能!殿下,這也正是你的機會,望好好把握。”
“謝韋公之言,隆基不敢忘了祖宗英烈,當盡心盡職,不敢負了韋公之望。”李隆基看到韋安石確實語出至誠,心裏油然生出一腔使命感。
“殿下,我今日就想說這番話,望殿下今後珍惜自己,妥善處置諸事。唉,安石今後,恐怕沒有機會為殿下盡力了。”韋安石說完,老眼裏竟然滾出數滴濁淚。
李隆基握緊了韋安石之手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“下官張儉,被授給事中。”
“下官賈長福,被授員外同正。”
“下官丘立德,被授檢校。”
“好了,說說你們來圍吏部的原因。”
張儉說道:“我們聽說吏部有意廢了我們這幫人的官職。宋尚書,我們現在雖多未有實職,也是經過皇帝親手簽署、吏部擬註授任,是國家正規的官吏,怎麽能輕易廢之呢?”
這個賈長福此前大約為市肆之人,其出言不遜,罵道:“對呀,為了得到這個官職,我當時托了多少人,花了多少錢,怎麽說沒就沒了?宋尚書,先皇是當今聖上的哥哥,先皇辦的事兒,當今聖上應該認賬。你們若不認賬,我就死給你們看。我告訴你,你們收了我的錢,就該替我辦事,若不讓當官,你們要把錢退給我。”
宋璟遇到此等不講理的主兒,無異是秀才遇到了兵,他有些啼笑皆非,問道:“當時誰收了你的錢,你就找誰要去。在這裏胡攪蠻纏,是何道理?”
賈長福瞪起大眼,罵道:“你這個狗官,想賴賬啊?朝廷花了我們的錢,那時候明碼標價,其他的花費不算,僅官位就花了三十萬錢,若不讓當官,就該還錢。”下面的人很有同感,又在那裏嚷嚷起來。
丘立德看起來還是一位有智識之人,他止住賈長福,然後向下面一揮手,向宋璟說道:“宋尚書,這位賈兄說的話雖糙了一些,畢竟是理兒。下官以為,新君剛剛即位,正是用人的時候,吏部選擇這個時機,不分青紅皂白一刀砍下,確實很不妥當。宋尚書,請問這是聖上的意思嗎?”
宋璟當著大庭廣眾,無法說廢除“斜封官”是皇帝的意思,他在那裏躊躇未答,底下人皆認為這是吏部的意思,那麽宋璟作為吏部尚書,絕對是罪魁禍首,於是,辱罵聲浪再起。
局面為此又僵持了起來。
崔日用是時兼知雍州長史,李成器雖為雍州刺史,只是掛了個名兒,雍州的具體細務皆由崔日用主之。崔日用得知數千名“斜封官”圍了吏部衙門,心裏十分著急。是時京城治安由雍州府負責,這數千人萬一鬧騰起來,或者順勢砸了吏部衙門,雍州府若處置不當,即為崔日用之罪。
京城禁兵雖多,然不歸雍州府調遣,崔日用的手頭上僅有數十名衙役,面對數千人,那是無濟於事的。崔日用得聞此訊息後,心中明白要想今日不出事兒,非出兵彈壓不可。他三步並成二步,疾步來到兵部衙門前,要求面見兵部尚書郭元振。
郭元振威名播於海內,儼然一代名帥,其相貌生得甚是俊朗,正坐在案前拈筆批閱文書,長髯飄飄,宛如一位飽學名儒在那裏升座授徒。聞聽崔日用來訪,他連身子都沒動,低頭問道:“崔大人此來,有何要事?”
崔日用畢竟身兼同中書門下三品,即為宰相職,郭元振按理應該出門迎接。他如此大模大樣,崔日用心裏有氣,就自顧自到一側的長椅上坐定。不過他畢竟忌憚郭元振的威名和皇帝的淵源,就語調平和地將吏部的事兒說了一遍,並提出調三千兵士去彈壓。
郭元振聽罷,側頭說道:“你就在兵部,當知朝廷規制。你調兵不是小數,應當由皇上下敕才對。”
崔日用道:“是呀,所以想請郭尚書轉呈聖上才是。”
郭元振嘿嘿一笑,說道:“你這樣一來一去,弄不好那幫人早把吏部衙門拆了。你再去彈壓,又有什麽用?”
“依郭尚書的意思,此事應該怎麽辦?”
“哼,這幫該死的‘斜封官’,竟然如此猖狂,實在是自己找打。這樣吧,我先調給你四千人,你先把他們彈壓下去再說。我這就進宮,向聖上討要調兵敕書。”
崔日用沒想到郭元振竟然如此幹脆利落,他不待皇帝敕書下來就發兵,真是有天大的膽子。他喜出望外,起身拱手道:“郭尚書果斷明快,真是救難於危急關頭,我謝謝郭尚書了。”
“罷了,別廢話了。我就近為你調兵,這樣就可來得快一些。”
郭元振就近從各軍中調來四千人,他們從四方向吏部衙門匯集,很快將那幫人團團圍住。是時,宋璟除了遭受辱罵之外,身上還挨了不少拳頭,已然被圍在圈內脫身不開。葛福順帶領一千餘名萬騎兵士從北面卷地而來,最先來到吏部門前。他看到宋璟在那裏受辱,心中的怒火“騰”地燃起,當即大罵道:“奶奶的,愈發蹬鼻子上臉了。都是一幫什麽玩意兒,竟然敢圍毆朝廷大員!左右,只要不弄出人命,給我使勁打!”
這幫萬騎兵士皆手執大棒,一個個如狼似虎地闖入人群,掄起大棒驅散人群。其他各軍的兵士看到萬騎兵士在這裏示範,他們也不用招呼,從各個方向殺入人群,就聽人群中皮開肉綻的悶響此起彼伏。
葛福順帶領一幫人解救出宋璟,崔日用這時也來到門前,他著急地說道:“葛將軍,將人群驅散即可,如此大棒擊打,豈不是要釀出大事嗎?”
葛福順一攤雙手,說道:“如此局面,如何呼喚他們?只盼這幫家夥趕快逃跑,就可少些皮肉之苦。二位大人,不妨事的,我事先囑他們不可弄出人命。”
宋璟嘆道:“就是不出人命,此事也不小啊。葛將軍,你還是要誡約手下不要再打了。”
葛福順還算聽話,急忙把身邊人全部派出去,讓他們逐個傳令,不許再打。
吏部門前於是血流滿地,哀號響徹,甚為淒慘。
如此大事兒很快傳遍全城。
李隆基入主東宮,舉家遷入宮內,身邊就多了許多太監和宮女服侍。這樣,李隆基除了擁有一套東宮幕僚以外,內侍省在東宮也安排了一系列內侍官職,宮闈丞高力士成為東宮太監之首。
高力士是年三十五歲,生得寬額方臉,膚色白皙,身長六尺五寸,是一個模樣俊逸的美男子。他為嶺南人,年少時被閹送入宮中,因其性格謹密,且記憶甚好,語出清晰高朗,實為宮中口傳詔敕的第一人,由此引起了則天皇後的註意,如今積功被授此職位。
高力士匆匆從內宮趕往東宮,他剛剛得知了吏部門前發生的事兒,所以想最快時間說知給李隆基。
李隆基默默聽完了事件的詳細過程,然後問道:“此事確實嗎?崔日用怎可如此莽撞,這不是替聖上添亂嗎?”
“此事確實無疑。小人當時正在太極殿,正好看到郭尚書匆匆來去,後來吏部門前大亂,又有人找聖上。此事兒太極殿值日典引知之甚詳,也正是他悄悄說與小人的。”
“嗯,崔日用這會兒正在忙亂,無法脫身,你去把劉幽求傳來。”
高力士躬身退下,急忙去找劉幽求。
李隆基獨自在殿內踱步,他覺得此事來得太突然,事先絕無先兆,數千人倏忽之間就一下子集於吏部門前,絕對不是這些人自發地前往。
那麽其中肯定會有人暗中策劃,若果然如此,這些暗中策劃者的道行不淺,其事先保密甚好,事情發動迅速,讓宋璟他們措手不及。
明面上來看,這些“斜封官”到吏部鬧事是為保住自己的官位,然如此大的舉動在朝廷欲整飭吏治的當頭發動,那麽其背後的意思就不同一般了。李隆基隱約想到,若此事件背後果然有主使人,其目的應該是指向姚崇他們革除積弊的措施。
劉幽求很快來到,李隆基問道:“吏部的事兒,你都知道了?”
劉幽求比高力士所知更多,對此後吏部門前的流血過程知之甚詳,他扼要向李隆基說了一遍,然後說道:“崔日用平時也是一個謹細的人兒,此次處置手段甚是粗糙。唉,如此把事情鬧大,恐怕於事無補。”
“這一次又是葛福順帶領的萬騎充當了打手?哼,京城之人肯定對萬騎的厭惡又加深了一層。”
“是呀,萬騎之人自恃立了大功,這一段時間在市肆中常常橫暴無法,京城之人怨氣很大。”
“我剛才在想,這些‘斜封官’公然聚眾鬧事,其背後應該有主使之人。這些‘斜封官’想保住官位不假,然主使之人的目的應該不會如此簡單。劉兄,你想過此事嗎?”
劉幽求冷笑一聲,說道:“我想過了。這些‘斜封官’當初的受托之人大多被誅,他們懼怕禍連自己,誰敢有如此大的膽子公然鬧事?然其中一些人認為至今還有倚靠之人,我說白了,此人正是太平公主。我難定太平公主是否為主使之人,然鬧事之人倚其勢,可以斷定。”
劉幽求想了一下,又說道:“若太平公主為主使之人,也是有跡可尋的。前一段,京城流言紛紛,說殿下不當立為太子,我們知道,她心中不願意立殿下為太子,因以流言妄圖改立;這一次成為主使,那麽就是不願意韋公和姚仆射他們改革弊政。當然,‘斜封官’因此不廢,她也就保住了那批自己人。”
“劉兄,此事已出,估計父皇肯定會大傷腦筋。唉,廢掉‘斜封官’為遲早之事,姚宋他們有點操之過急了。”
“殿下說得不錯,這幫人雖受了些皮肉之苦,然萬騎加入之後流血滿地,京城之人肯定會對他們多了同情,轉責萬騎棒殺橫蠻。唉,如此看來,這個流血場面對‘斜封官’而言成了好事。”
李隆基沈默不語。
劉幽求說道:“殿下,我以為你在這些事兒面前須保持沈默。我這段時間一直在想,殿下現在雖為太子,畢竟勢單力薄,不可妄動。譬如太平公主現在既有聖上親愛,又在朝中有許多人脈及耳目,殿下不宜與之正面沖突,須靜默蓄勢。”
李隆基微笑了一下,說道:“我知道。我現在手中什麽都沒有,怎敢妄自說話呢?就說我這太子之位,若非大哥以死相拒,傾心相讓,我怎能癡心妄想呢?”
劉幽求憂心說道:“下一步,就看聖上如何定性此事了,萬一為平京城之人怨憤,我有一個憂心,弄不好崔日用要成替罪之人。”
李隆基道:“不錯,此事十有八九。”
高力士這時走進門來,躬身稟道:“殿下,聖上有旨,著殿下速入太極殿議事。”
李旦得知“斜封官”大鬧吏部,又準了郭元振之請同意調兵,不想後來釀成流血事件,心裏就有些焦慮,遂派人傳韋安石入宮議事。
細究李旦的一生,此人在夾縫裏生存,練就了謹小慎微的性子,外人常說他生性恬淡,其實為恭維之言。他之所以如此,實在是迫於局勢,不得不為。一個人長期如此,心裏確實非常安靜,也就不想為事所累。今日吏部門前演變成流血事件,他心裏馬上有預感,覺得麻煩事兒要來了。
韋安石入殿後,李旦讓他坐在一側,然後說道:“韋公,瞧這事兒鬧的。廢除‘斜封官’的詔敕尚未發出,這幫人從何處得來訊息?他們又何從倏忽聚在一起鬧事?”
韋安石道:“他們今日聚會,事前毫無先兆,微臣實在不知他們從何處得來訊息。不過此事曾在朝堂上議論過數回,朝臣出外肯定說過此事,因此外洩。”
“唉,這些事兒實在無法追究。韋公,如今事兒鬧大了,你說說,此事如何收場?”
韋安石道:“陛下,眼前沒有其他路可走,只有一條路走到底。他們鬧事,無非想保住官位。然這幫人花錢當官,個人又無理政能力,這數千人虛占官位,白拿俸米,若不廢之,那麽諸多厘改弊政的措施就無法推行。”
“我剛才在想,這些‘斜封官’人員駁雜,多數人又與朝中官吏有錯綜覆雜的關系。他們這一次被打流血,肯定博得了不少同情。若斷然廢之,會不會鬧出更大的事兒呢?”
韋安石觀察到李旦有些退縮之意,心裏有些著急,急聲道:“陛下,此事萬萬不可。厘改弊政現在正是緊要關頭,若一事退縮則全盤皆輸。多年弊政,百姓深受荼毒,正在翹首以盼厘改之,若顧了這數千人的事兒,就失去民心,今後再說厘改弊政,也就無從說起了。”
李旦到了這個時候,絕對開始遲疑起來,他期期艾艾說道:“如此,就把太平公主與太子叫過來,我們一同再議議吧。”
黃門官去叫人的時候,韋安石對李旦過於信任太平公主感到不滿,因諫道:“陛下,微臣以為太平公主不宜過問朝政太多。太宗皇帝當時,向來不許外戚與閹宦插手朝政,更不許女兒涉權。經歷了這麽多年的朝中風雲,我朝實應該接受此前教訓。陛下,太子已然即位,他斷然誅逆擁立陛下,實有相當的智識與謀斷,願陛下親之信之,可以與其商議大政。”
李旦聽到此話,想起了此前太平公主告誡自己的事項,頓心生警覺,說道:“公主能識大體,又善謀斷,母後當日曾經多次讚許她。我這次能登禦座,多賴公主擁立之功。我向她討些主意,那是無妨的。”
“陛下可能不知,太平公主近來極力安插朝臣,其公主府宛如一個小朝廷。她若單純向陛下進些忠良之言,那是無妨的;然她如此做,顯有外心,陛下不可不防。”
李旦有些惱火,斥道:“韋公,知道‘疏不間親’這句話嗎?我敬你重你,然你也不可太過。”
“微臣以為,君主應以國家大政為總綱,親戚之義則為小節,所謂的‘疏不間親’,若親戚之情妨礙國家大政,應該疏之。”
李旦看到韋安石在這裏強項不已,心中更惱,說道:“韋公,想不到你果然替三郎說話。看來公主說得對,你們這班昔日相王府屬是不是現在傾心三郎,開始疏離我了?”
這句話說得韋安石如五雷轟頂,急忙起身拜道:“微臣不敢。其實陛下這樣說,已然墜入太平公主的計策之中。陛下為國君,太子為儲君,實為一體,又如何有區別呢?且太子有大功於社稷,其仁明孝友,天下所稱。願陛下勿信讒言,不敢有惑。”言訖,伏倒在地向李旦叩首不已。
李旦心中惱火更甚,本想再斥幾句,但聽到黃門官喊聲,知道公主已到殿前,遂憤憤地說道:“罷了,你起來吧,我知道你的意思。”
韋安石再叩首,然後起身,太平公主恰在此時踏入殿內。她看到這對君臣神情有異,笑問道:“皇兄、韋公,你們在說什麽鄭重事兒?緣何一臉嚴肅?”
李旦不願多說,答道:“我們正說吏部門前的那檔子事兒。叫你和三郎過來,正是就此事再商議一回。”
太平公主施施然坐下,悠悠說道:“臣妹也聽說此事了。然這幫人中也有我辦的事兒,所謂瓜田李下,我還是選擇回避吧。”其說話的當兒,李隆基也踏入殿內。
李旦道:“妹子怎能說出這等話來?我若以為你有私心,還用叫你來嗎?三郎,你也坐下吧。我們一同商議一下,如何處置這次事件。”
太平公主道:“皇兄,我以為朝廷廢除‘斜封官’沒錯。這麽一大幫子人無才無德,僅花點錢就成了官人,如何取信於天下呢?我當初也幫他們辦了些事兒,然當時大家都在辦,我若不辦,他們再托別人一樣能成。呵呵,我無非想多得些錢而已。現在要厘革舊弊,我絕對讚成,我就是把錢再退還給他們,也不容許他們成為朝廷的絆腳石。”
李隆基和韋安石明白,太平公主現在是撇清自己,李旦卻大喜道:“對呀,就該這樣。韋公你瞧,我的妹子非不明事理之人。”
太平公主側頭笑道:“三郎新任太子,又素有急智,你以為應該如何處理眼前這件突發事件呢?”
李隆基入殿後一直沒有吭聲,他現在謹守太子本分,不敢動輒表達自己的意見。現在姑姑來問,他又不能不答。他稍微遲疑了一下,然後小心說道:“如何處置這件事兒,當由父皇和姑姑定之,那是不會錯的。”
太平公主笑道:“你又耍聰明了不是?你繞來繞去,又把事兒推到皇兄和我的身上了。哈哈,你昔日為小兒郎時,可以如此油嘴,現在當了太子,再如覆往是,那是不成的。”
李旦說道:“對呀,三郎,說說你的想法。”
李隆基衡量眼前三人的心中想法,姑姑口中說支持,心中肯定反對;韋安石由於主持厘革,當日極力廢除‘斜封官’現在定然堅持;唯父皇心中所想,他實難把握。看到姑姑如此咄咄逼人,又看到韋安石那熱切的眼神,遂斟酌道:“姑姑說得對,這些‘斜封官’危害太大,須斷然廢之。然亂象太久,姚仆射他們想用猛藥攻之,如此就稍嫌急促一些,應該有些穩妥之法。”此言一出,韋安石眼神裏頓現失望之色。
太平公主心中暗道,這個小子什麽時候又學會了推搪之法?他說的話左右兼顧,實在圓滑無比,讓人抓不住毛病,就暗裏狠罵了一句,接口道:“三郎說得對,此事兒應該辦,然失於急促就變了樣兒。譬如那個崔日用,你調兵維持秩序即可,或者將他們驅散了事,何至於大棒橫飛,釀成流血事件,這不是給皇兄添亂嗎?”
韋安石聽到此話,心道狐貍最終還是露出尾巴,太平公主的實在心思由此彰顯無餘。她心思如此,那麽她在事件過程中,是否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呢?
李旦說道:“對呀,這個崔日用平時還算穩妥,這一次怎麽如此毛糙?也罷,就從大家議,廢‘斜封官’之事先放一放再說吧。”
韋安石臉現失望之色,他知道,自己這一幫人近來熱血沸騰,渴求厘革舊弊再現新氣象的努力算是打了水漂,朝政也許很快會恢覆舊狀。
後一日,針對該事件的奏章如雪片兒似的上奏過來,其中多敘說姚宋等人處政不妥,崔日用對事件處置不當。岑羲的奏章單彈崔日用,其中除了攻擊崔日用釀成流血事件應負主責外,還把崔日用的老賬翻出來,其中寫道:“日用傾側,向附武三思,非忠臣;再附宗楚客,然賣友邀功,非義士。”
李旦接到這些奏章,又把太平公主喚入宮中談論數回,這一次卻沒有征詢李隆基的意見,即下詔書調整了朝中職位。
罷韋安石中書令,授其為特進(此為文散官正二品銜),另授其為東都留守。
罷崔日用黃門侍郎、雍州長史、同中書門下三品,另授為江州別駕。
如此,韋安石、崔日用因此事件告別京中職位,從此離開京城。韋安石尚有品秩在身,而崔日用從宰輔之身一下子降為五品官員,短時間經歷了冰火兩重天,其心中滋味肯定特異。
太平公主在安插朝臣方面獲得了成功,蕭至忠任中書令,而崔湜一躍升為門下省侍中,再次成為宰相職之人。三省長官中,僅姚崇為尚書左仆射占據一席,太平公主的嫡信之人無疑占了上風。
太平公主在內宮和東宮中安插的耳目實在厲害,韋安石與李旦說的一番話,很快一五一十完整地傳入太平公主耳中。
太平公主大怒,罵道:“這個老不死的,如此不自量力,竟然敢與我作對。哼,真正吃了熊心豹子膽了!”
王師虔是時在側,聞言說道:“公主若實在氣不過,屬下找人去收拾他一番。一個賦閑老兒,真是活得不耐煩了。”
“你想如何收拾他?”
“屬下找人將他的轎子拆了,再將這老兒痛打一番。”
太平公主哂道:“一個賦閑的廢人,值得我們出手嗎?實在是汙了我們的手腳。不過這個老兒在朝中名氣甚大,許多人甚是崇敬之,如此看來,我們不可掉以輕心。這樣吧,你找幾個言官悄悄商議一下,設法找到這個老兒的破綻,好好參他一本,以此煞煞他的威風。”
王師虔躬身答應。
王師虔可能覺得由於沒能及時察覺李隆基起事的端倪,引起公主的不滿,就想將功贖罪好好表現一番。他一面找到幾個親近言官,囑他們瞪大眼睛尋找韋安石的毛病,並及時彈劾;另一方面想起公主那氣惱的神情,自顧自找到十餘人,向他們許以財貨,囑他們尋機襲擊韋安石。
於是在一個傍晚時分,韋安石乘轎回府。行到一拐角僻靜處,薄暮中竄出來十餘人。這幫人先把轎夫等人逼到一側,然後將韋安石從轎中扯出來暴打一番,臨走時又將轎子打得稀爛。
韋府從人將韋安石擡回府中,就見韋安石一身是傷,左胳膊還被打折了。第二日韋安石被打的訊息傳出,人們紛紛痛罵下手者的無恥。
郭元振聞訊,急忙入府探視,並隨帶十名兵丁,將其留在韋府中以為護衛。郭元振威名赫赫,尋常人不敢招惹他,如此出手保護,韋安石大可心安。
李隆基得知韋安石被打,一時想不明白這名正直的老臣到底得罪了何方人士,以致下如此狠手來折辱他。想到韋安石傷愈後就要到洛陽赴任,遂在午後入韋府探視。
韋安石的左胳膊上了夾板,其他的多為皮外傷,休養數日後即可愈合。李隆基關切地看了他的傷情,說道:“這幫人看來未想奪韋公的命,下手還有分寸,骨折之處將養數日,料也無妨。韋公,瞧清楚這幫賊人的面目了嗎?”
韋安石搖搖頭,說道:“人若做此齷齪之事,焉敢以面目示人?”
“這是些什麽人呢?韋公為人正直,人緣甚好,不該如此啊。”
韋安石側頭令其他人退出,室內僅剩下他們二人,然後懇切地說道:“殿下,老臣即日赴東都上任,心裏有一番話,正好說與殿下。至於我挨打之事,終歸是小人伎倆,我們不用管它。”
李隆基坐在韋安石榻側,說道:“韋公一生為朝廷盡力,不料遭此境遇,我心實在不安。”
韋安石道:“殿下,安石一生願傾心為朝廷出力,所以不願攀龍附勢,不願營私結黨,也正因為這樣,我在朝中浮沈動蕩。像我今日這樣,我早就習慣了,不需為之縈懷。”
“不錯,韋公為人正直,上下欽服,人所共望。”
韋安石笑道:“正直?殿下以為人正直就好嗎?我告訴你,聖賢所教人要正直,然某人果然一腔正直,他其實也是脾性缺失之人。世上有一類人實在少之又少,他能洞悉人世間的幽微,心中智謀萬端不失於狡詐,然其心底寬闊能容萬物,有向善之心,這種人應該稱為脾性健全之人。如正直之人與之相比,十足成為一個蠻幹之人。”
李隆基笑道:“原來韋公要教我如何做人。”
韋安石搖頭道:“非也。我說的這類人,我朝至今曾出現過,唯太宗皇帝一人而已。殿下今年二十六,年紀雖輕,將成為第二人。”
韋安石的話十分托大,看來其眼界甚高,除了唐太宗李世民,對其他唐朝皇帝都沒瞧在眼裏。李隆基聞言急忙止之道:“韋公怎能如此說?我才疏智短,如何能與太宗皇帝相比。”
“不妨,我說的皆是心裏話,請殿下容老臣說完。這裏比較隱秘,我們說的話不會傳到外面去。對了,殿下今後在東宮,還是要小心一些,那裏肯定有外人的眼線。”
“韋公如何這樣以為?”
“我這幾日躺在榻上,將諸多事想了數遍。你當知我的人緣,最近並未得罪人。然將我被授外官與挨打聯系在一起來想,我還是得罪了一個重要的人物。說白了,就是你的姑姑太平公主。我那日與聖上在太極殿裏爭執了數句,他受了公主的蠱惑讓我們遠離太子,我當即反駁。我想太平公主得知了這場談話的內容,因此恨我。她是如何得知的呢?估計是聖上身邊人透的信兒。太極殿裏有公主的眼線,東宮也肯定會有。”
李隆基躊躇道:“我知道姑姑的心胸,若說韋公挨打是受其指使,我有些不信。”
“我挨打肯定不是公主指使,當另有他人。殿下,我們扯遠了。老臣剛才想說,殿下實在擁有太宗皇帝的英武睿智,大唐今後唯有在殿下統馭下才能回覆貞觀之風。殿下,老臣即將遠離,如此年齡,今後茍延殘喘而已,我這樣說非是恭維之言,望殿下珍惜此言,好自為之。”
李隆基平時與韋安石這幫相王府屬沒有什麽深交,只不過緣於他們與父親的淵源有些親切之意而已。韋安石現在吐露衷心之言,讓李隆基有些不知所措,遂謝道:“韋公說得不對,我為太子,當佐父皇辦好事才對。”
韋安石搖搖頭,說道:“你我皆知聖上的脾性,他能辦成大事嗎?不能。我與姚崇他們盡心竭力,想恢覆一些新氣象,不料我馬上被逐,什麽也辦不成。殿下,聖上此前不願惹事數度為讓,現在知道為皇帝的好處,肯定不輕易撒手。老臣瞧準了,第一,聖上今後辦不成事兒,因為他不願惹麻煩;第二,他不願輕易失去帝位,然他又不想管那麽多的事兒,怎麽辦呢?他只好倚重太平公主和殿下二人。如今太平公主勢大,聖上要聽公主的多一些。”
李隆基心裏有點震驚,心想姜畢竟還是老的辣,其確實摸準了父皇的心態。
“殿下今後須對太平公主小心在意。老臣說句狠話,若太平公主不除,大唐將永無寧日。她認為能夠控制聖上,所以極不願意殿下為太子,她為了安插親信之人,所以將我們這幫老臣視為眼中釘。老臣相信,太平公主今後定會翻雲覆雨,聖上非為他的對手,今後也許只有殿下能遏制她。”
李隆基不想深入此話題,遂說道:“韋公身上有傷,不宜說話太多。待你將息數日後,我再來請教。”
韋安石一把拉住李隆基之手,懇切地說道:“殿下,你讓老臣將話說完。我說的話若有一句能對殿下有用處,則死亦瞑目。我仕宦多年,深知此起彼伏的道理。殿下如今在朝中尚無根基,應潛伏爪牙,待機而動。以你的眼前之勢,尚無與太平公主叫板的資格,須在退讓之中找尋機會。郭元振、姚崇、宋璟和張說對殿下相當推崇,他們許是能在暗裏助殿下一臂之力。”
韋安石如此吐露心聲,李隆基為之大為感動。他握緊韋安石之手,說道:“韋公如此厚愛隆基,讓我感激涕零。你說的話,我都記下了,相信對我大有益處。”
“如此最好。殿下,則天皇後為固皇位,不惜屠戮功臣宗室和使用酷吏,由此破壞了貞觀以來形成的清明之風;韋皇後當權,又賣官鬻爵、任人唯親、賄賂公行,更將朝中折騰得七葷八素。我始終認為,人心向善為世上主流,如此鬼蜮伎倆斷難長久。殿下前次起事,為何會如此順利?其中最關鍵之處,就在殿下所為符合大勢,合乎人心。太平公主妄圖繼續弄權,為了擴大己身勢力,甚至不惜將崔湜、竇懷貞這樣劣跡斑斑的人推至高位。她這樣做,人們都在瞪大著雙眼瞧著呢,一個人就是能耐再強手段再狠,其能夠逆大勢而動嗎?我看不能!殿下,這也正是你的機會,望好好把握。”
“謝韋公之言,隆基不敢忘了祖宗英烈,當盡心盡職,不敢負了韋公之望。”李隆基看到韋安石確實語出至誠,心裏油然生出一腔使命感。
“殿下,我今日就想說這番話,望殿下今後珍惜自己,妥善處置諸事。唉,安石今後,恐怕沒有機會為殿下盡力了。”韋安石說完,老眼裏竟然滾出數滴濁淚。
李隆基握緊了韋安石之手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